English

拯救健康养生类图书

2009-08-07 15:32:00 来源:博览群书 ○马红治 我有话说
健康类书籍是当下最畅销的一类书,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不正确的信息被传达给大众。为此,本刊特邀请马红治、屈士英、孟白三位先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予以评析,希望对规范健康类图书有所助益。

近几年来,健康养生类图书成为图书市场上最引人瞩目的一块蛋糕。无论在大型图书商厦、图书批发中心还是网上书城,健康类图书都长期稳固占据销量排行榜的前列,成为与社科普及读物并驾齐驱的图书市场新亮点。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共有290家出版社参与健康类图书的竞争,2007年则升至362家,进入2008年,这个数据继续增长,不断有新的出版社拥进竞争激烈的健康类图书市场。2007年上半年大众健康类图书的同比增长率超过32%,远远超过整体图书零售市场水平(14.23%)。

2006年开始,中医养生类出版物兴起,中医养生明星诞生。尽管洪昭光、林光常等人的专著依旧摆在大众健康类图书最惹眼的一排,但同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名次已经转换,“刘太医”(真名刘弘章)、中里巴人、吴清忠等成为新的“健康守护神”。与洪昭光等不同的是,新一代守护神们声称继承了华佗、张仲景的血脉,拥有祖传秘方,是地地道道老中医的传人。时间进入了2008年,曲黎敏这个名字伴随着《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图书红遍了大江南北,占据了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头把交椅。此外,马悦凌、萧言生、栾加芹等一批新作者也风起云涌,抢占健康养生类图书市场。

随着健康养生类图书数量不断增多,原先“精品迭出”的形势显得后继乏力,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跟风日渐严重。图书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结构、内容多有雷同;东拼西凑、相互抄袭、制作粗糙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读者埋怨,在书店挑花了眼,买回去之后却发现没有什么指导价值。更有甚者,编写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出版社为图经济利益也把关不严,以致离谱的内容、违背科学精神的“惊人”理论草率出笼。如此图书,必然会损害读者的健康。

不少读者在阅读或运用健康类图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健康类图书在其论点论据上不但不具操作性,而且相互矛盾,甚至还出现一些奇谈怪论。

观点相互矛盾的。例如某本书中讲到豆浆是如今的健康食品之一,常喝豆浆有利于降低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有利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寿;而另一本书中却说,常喝豆浆对于男性公民身体不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会导致早衰,记忆力减退。这样的例子还有,某书中说用牙刷常刷舌苔有利于口腔清洁,牙齿坚固;而另外的书中却说常刷舌苔会使味蕾萎缩,不宜常刷。有的说洗脸用冷水好,有的却说用热水好。如此这般,不胜枚举。

观点惊世骇俗的。如今人们富裕了,舍得在健康上投入。这也许使一些人从健康市场上看到了商机,一些对健康知识一知半解的人也标榜自己是中医世家、养生专家,纷纷出书。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他们更是不惜提出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例如什么“牛奶是给牛吃的,不是给人吃的”。《无毒一身轻》书中的观点更是惊世骇俗,说什么“不能吃豆腐”、“加工食品不能碰”、“海产品皆有毒”等。难怪一些挑选健康类图书的人说,如今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太多了,“越看越糊涂”。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健康类图书越出越多、越出越滥的怪现状呢?

一是某些出版社被利益驱使,看到健康养生类图书受到读者的追捧,立马觉得这是一座金山,就奋不顾身地冲杀进去。相对而言,有出版医学书籍传统的出版社,在这方面比较谨慎,尚不至于出现太离谱的错误。而非专业性的出版社,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此类稿件进行审读,只是进行了一些文字性的处理,就匆匆出版了,出版社未尽到对书稿进行仔细审读的义务。可想而知,最后遭殃的,还是迫切需要健康知识而又缺乏辨别能力的普通老百姓。

二是很多作者根本不具备医学专业的素质。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有着截然不同的专业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死,所以,来不得半点虚伪。易中天品《三国》可以天马行空,于丹读《论语》也可以慢煲心灵鸡汤,那都是代表个人的理解和领悟,无可厚非,见仁见智罢了。但是,医学知识的传播,却绝不能信口雌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必须符合人体的客观规律,符合医学常识。因此,健康类作者的医学知识背景显得格外重要。这些作者中,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医学专业素质,充其量只是个“中医爱好者”。

三是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现在网络已经普及,但是要求上网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这在客观上就使得网络短时期内在受众的广度上仍然难以超越电视。电视是当今时代的第一媒体,远远超过广播、报纸、期刊、图书等等。相对而言,电视这种强势媒体具有更大的话语权。电视栏目的编导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观众的需求是什么。但是,那些受到大众欢迎的医学类专业的栏目,由于节目制作者们无法把握节目的真实水准,无法判断医学知识的真实性,直接把错误的医学知识教授给了大众。由于观众相信电视的权威性,所以对电视栏目中所讲述的错误的东西也信以为真。

四是对健康类图书监管的缺失。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药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监管,即使是保健品也有专门的“健”字批号。但是,健康养生类图书却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或监管办法,只要出版社有书号,就可以出版。在医疗和药品类广告都受到严格管控的今天,对于健康养生类图书的监管方法却阙如,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如何才能拯救鱼龙混杂的健康养生类的图书市场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出版社的自律。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作者的作品,要坚决摒除。只有出版社把好这道关,才能保证医学知识的准确性。

其次,是写医学科普作品的作者要对所表达的问题有所感悟,不能为了写科普而写科普,以致将内容写错。医学科普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不能哗众取宠。写医学科普,要写作者专业范围内的、能充分掌握的内容,而不能写误导老百姓认识的科普作品。医学科普图书不能异想天开、专门为吸引读者眼球而做。老百姓缺乏分辨真伪的能力,他们完全信任医学权威出版的图书。医学科普图书面对的是百姓,要求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包含虚假。

再次,是建议有关部门对养生保健类图书出台相关的专门管理规定,对于没有资质的出版社及作者进行严格管控。前些日子,广电总局、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医疗和药品广告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查“冒充专家”的不法分子,其中特别提到:广播电视媒体要严格审查医疗、健康类节目中嘉宾的资质,避免误导受众。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自行制作播放宣传普及疾病防控等科学知识的医疗、健康类节目时,需要聘请医学专家作为嘉宾的,播出机构必须认真审核嘉宾的医师执业证书、工作证、职称证明等相关证明。禁止聘请不具备职业资质的人士担当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嘉宾。严禁以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养生保健类图书进行严格管控呢?

(实习编辑 张云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